計算投報率
之前有提過很多次要準確計算跟追蹤投報率,投資方法才能優化,現在就來說一下我的算法。
首先投報率的基準要用所有可投資資金來算,不能只用投入金額。比如你有100萬在股票帳戶可以投資,但怕股市太高,所以只用10萬買了ABC股,股票表現很很不錯,漲到15萬,這時你的投報率不是50%,而是5%,因為要用100萬為基準,而不是10萬。只用10萬投資包含了深一層的心理因素,那就是對投資的方法信心有多強。假如對投資方法百分之百確信會賺錢,那應該會投入全部資金。相信大家都聽過別人說他買了一支股賺了幾倍,可是單看那一筆沒什麼意義。要看所有可投資金額跟所有的投資才準。
第二點是投報率有不同的算法,最簡單明暸的算法是有投入新資金或提出資金時不會影響到投報率,用這種算法才能簡單的跟指數或別的 portfolio、ETF 比較。這算法專有名詞叫 time weighted rate of return。
Simple是簡化版。你只要有紀錄資金的進出(不是買賣)跟帳戶的總額就可以知道投報率多少。使用者需要知道怎麼操作試算表。有新的資金進出時:
- 在row 3新增一行
原本row 3變成row 4,新的row 3是空行 - 複製row 4到row 3
- 複製E3到E2 (因為E2公式在第1步後會改變)
- 更新row 3資料(A3 B3 C3)
你要知道目前投報率如何就手動更新C2資產總額
解釋:
- 日期:投資資金進出日期
- 出入金額:進出的資金,新投入是正數,提出是負數
- 資產總額(出入金前):資金進出前的帳戶總額,simple版需要手動更新,不會隨著股價更新。
- 資產總額(出入金後):資金進出後的帳戶總額(自動計算)
- 投入金額 : 總共投入資金(自動計算)
Complete是完整版,跟持股Stocks頁連結,投報率即時更新。
你需要複製自己的Google Sheet試算表,然後更改成自己的資料。要確定公式也有複製,有問題歡迎提問。
關於第二點,有些人說為什麼要跟指數比?因為我們知道像 S&P500 或 VTI 長期就是上漲的,一年8~10%。假如我們花很多時間研究股票,但還是輸給指數,那就是做白工,直接買指數或ETF就好。其實大部分的人比較適合那樣做,因為不是每個人對商業都有興趣跟時間研究。
再來有人會問總投資金額應該怎麼算,我覺得比較實用的是總資產扣掉房產跟幾個月的生活費跟緊急備用金。至於幾個月就看個人會安心的程度。不過我覺得一旦有準確追蹤投報率跟長期投資股市,感覺會改變,比例可以隨著調整。我一開始投資時,有大概20~30%是現金,過幾年信心增強就變成100%或更多,但沒有融資超過15%。我個人是很反對離退休時期還有7年以上把新資金去放定存、保險、或債卷。但隨著離退休年齡越來越近,持股一部份應該要開始轉向保守的策略,像有發股息公司在穩定的產業,或很多人喜歡的特別股。我認為在50歲前,應該要有至少30%以上在成長股,我現在40出頭,還是100%在成長股。我一個跟買的人現在70以上,他其實也是100%在成長股,但他股本是我好幾倍,即使股市明天跌50%也是生活無虞。所以也沒有一定,要看每個人情況。唯一不變的是每個人應該都要長期投資,要不然真的很可惜。沒有追蹤投報率的人試試看吧,對我來說幫助真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