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衡量高成長股? EV/S?

最近還蠻多人問有關EV/S的事,就寫一下我的想法。問這個問題背後更廣的層面是如何估值股票,特別是高成長股。

首先要了解最重要的,在看高成長股價值這一點是一門藝術,不是一門科學。亞洲的思考方式趨向有”一個正確的答案”,所以很多人對高成長但還在賠錢的公司會怕,因為高成長股股價在短期內的波動大很多,變數跟未知數也很多,沒有辦法說現在這公司就是值一個價錢,超過就是太高,低了就是便宜。像Amazon,一開始只是賣書,當時無法想像20年後觸角會變成這麼廣。Netflix 一開始只是出租DVD,不知道後來會變串流加原創內容的龍頭。Square 一開始只是手機收信用卡,現在變提供商家完整營運方案跟P2P支付,還一直在增加新服務。

那該怎麼來評估值不值得買?方法有很多,我講一下我自己現在的做法。沒有很複雜。以下幾個步驟:

  1. 我比較喜歡看公司的商業模式跟發展,所以花不少時間讀別人的研究。
  2. 讀到有潛力的公司,看成長率有沒有30%以上,跟成長率是增加、持平、還是減緩。再評估跑道多長。
  3. 上述覺得可以的話,看燒錢會不會太兇,有沒有辦法撐到現金流轉正。
  4. 跟現有持股比較,這時候會看EV/S,營業額成長趨勢,毛利,開銷比重+趨勢,EV / market cap,競爭環境
  5. 覺得可以就先買1%~4%,像最近的DOCU NVTA
  6. 後續操作就是之前提過的Portfolio Management (重要)

有人問EV/S怎麼算,EV (Enterprise Value) 我是用簡略的方法,就是Market cap + 負債 – 現金。S(Sales) 我是用 [最近一季的營業額] * 4。有人用過去12個月,也有人用最近一季加未來9個月,但我覺得用於高成長股一個過於保守,一個不確定性太高。

EV/S算出來後加上其它數據跟現有持股比較,再決定怎麼調整比例。看起來很麻煩,其實試算表弄出來後就還好。最近這幾年下來的心得是成長50%的雲端或訂閱模式公司大部分在15~25之間徘徊,但當然也要看其它數字,我也沒有因為EV/S接近25就出清,做法比較是持股比例看情況調整。EV/S只是其中一個指標,還需要參考其它數字。有股友問我跟買的人說他不看EV/S,為什麼我常常提,其實我是覺得他只是不直接看,但他買賣的方法間接考量到。改天我再來深入介紹這個未曾直接交談過的恩師。

除了我上面講的,還有其它有不少數字可以研究,但我自己不喜歡鑽研太深,因為我覺得花很多時間最後投報率不見得比較好,也可能迷失在數字或細節裡。我比較喜歡看趨勢跟公司的大方向,然後也多多參考別人的意見,再根據自己經驗做決定。雖然這樣講,還是覺得有可以優化的地方,假如未來時間多出來會實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