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7 YTD -4.7% vs VTI +22% 我的資產配置


2021.10.15 YTD -4.7% vs VTI +22%
我所投資的成長股結至11月底,投報率從42%降到7.7%。到2021.12.17更跌到-4.7%。說一下我對市場的看法。目前投資股票最大的威脅就是通膨導致利率攀升。利率若大幅上升,對離正現金流還遙遠的高成長公司股價很不利。這我之前已經提過好幾次。所以問題就是利率會不會大幅攀升。現在的情況我也提過就是很詭異。我來試著從幾點分析看能否整理出一些頭緒。
- 我認為美國經濟其實沒有那麼好,因為從各個網站的數據跟我自己的電商生意看,消費者的購買力/需求比去年降低不少。我覺得2022的經濟不會比2021好,所以不會導致經濟過熱,這點對利率是好的。
- 另一方面,全世界國家不少都在大幅印鈔票拯救疫情帶來的衝擊,這對導致通膨一定有影響。其實從2009開始美國政府就實施貨幣寬鬆政策,但因為科技跟貿易進步,生產力大幅提高,物價並沒有大漲。2022美國貨幣政策會不會繼續大幅印錢我無法知道,但多半會比過去兩年減低不少,畢竟過去兩年很誇張。
- 另一個導致通膨的原因是因為疫情使供需失衡,連帶物流成本大幅增加。這點在2022後半年應該會改善不少。
- 美國跟中國的貿易戰也是造成物價提升的原因之一,這點多半不會有什麼改變。
現在最擔心的是經濟不好,但通膨無法控制住。這是最壞的情況,但我們投資不能一直想最壞的情況會如何,因為那樣就什麼都不敢做。科技未來會繼續增加人類工作效益,中長期的成本應該會有天花板。不敢投資,失去的機會成本會比[害怕失去]的還多。所以最好的作法就是把資產配置好,可以撐過股市的黑暗期。
股市的黑暗期會有多久我們不知道。從歷史看:
- 2008: 跌幅40%,差不多2年回來
- 2000~2002: 跌40%,花了差不多4年才回來
- 1973~1974: 跌40%+,2年回來
- 1929經濟大蕭條,花了10年以上。但我認為這發生機率太低,不用擔心。
我們耳熟能詳的建議,3~5年需要用到的錢不要放在股市,就是因為我們會遇到像上述的股市大跌,所以是很有道理的。再來就是資產如何配置。我其實有想寫一篇資產配置的文章一段時間了,現在大概是好時機。
首先要說的是今天目前的情況,錢放在哪裡似乎都有風險。過往人們的認知是通膨時買黃金可以避險,但若我們看今年,黃金價格YTD即使在通膨情況下還是 -4%。假設未來一兩年通膨控制住,黃金多半會是跌的。我覺得Bitcoin取代黃金的現象有顯現出來。照理說成長型股票跟加密貨幣市場是沒關聯性的,但今年這兩種資產連動性卻不小。不知道未來是否會有類似的走勢。那照理說傳統價值股配息不錯的可能是好去處,但也不盡然。我之前注意的T今年跌了20%+,ACI則表現不錯漲了接近100%。但我對傳統價值股沒興趣,覺得長期會輸給成長股很多。經濟再來會如何發展很難說,若因為擔心放一部分大概可以。但需要多花很多時間去研究。對我來說不值得。我仍是會選擇投資站在趨勢上高成長的公司,投資股票的方針不會有什麼大變化。其他就是把資產放在股票以外的類別,像房地產、現金、加密貨幣…等等。
資產如何配置每個人情況都不同,在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考量,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下面就用我個人的經驗來跟大家分享。
我剛出社會時跟很多人一樣,有學貸。利息不低,若沒記錯大概在7%上下。但當時覺得投資股票應該可以更高些,所以就每個月繳最低額,剩下放股票跟銀行。其實薪水還需要上繳不少給老爸,理由是要幫我存錢…😑 結果最後都是肉包子打狗🤣。開始上班不久,就遇到2000網路泡沫,賠了$8000+美金,對當時的我不是一筆小數字,但還年輕收入也不錯,大概工作一年內可以補回來,所以並不覺得如何,大概就是上一課。之後幾年沒怎麼碰股票,因為股市低糜了好幾年。另一方面老爸生意遇到瓶頸要我回家幫忙,薪水就是夠我零花,所以無法存什麼錢,自然也不會買股票。後來從老爸公司離開後才又能開始存錢,而那時是買基金,投報率並不理想。基金常常發生的情況是前幾年表現很好,但一旦基金出名了,管理資產倍增,後續投報率就大幅下降。這是基金常會遇到的問題。在這時期資產分配是股票跟現金。
在2005年我買了我第一棟房子,美金45萬,頭期款9萬。是我所有的積蓄。當時的房價接近前高點,但覺得可負擔的起,就買了。後續的發展是2008經濟風暴,房價暴跌,最低跌到35萬左右。我在2013換屋,第一次買房8年後以46萬賣出,機會成本賠了很多。所以我對房地產興趣不高,因為買房有點是強制儲蓄的概念,投報率長期下來是偏低的。在2010我嘗試買了投資出租的房子。那一棟投報率就好很多,年投報率算起來大概15%。但若跟股票比還是差,而且房地產不像股票機會常常有,錯過好時機投報率就會差很多。因此我對房產興趣一直不是很大。自住的話房子除了是有用到,所以若房貸不會太重,我不反對買。但若像在超高房價的台北市、香港、深圳,我自己是不會把錢放在房產上,除非財富已經到了富豪等級,而且自己用的到。
2007年我開始收入有多餘的錢可存起來。這時就把閒錢幾乎全部投入股市中,結果馬上就遇到2008那8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風暴 (買房子在高點,買股票也在高點,所以我一直認為我沒有偏財運)。但當時我電商生意的風頭很強,加上看fool.com Stock Advisor長期投報率,所以也沒有擔心多少。就是決定有紀律的把閒錢投入股市中。2009股票+現金跟房產淨值比大概是3:1。後續隨著股票增值,個人需求添置房產,比例就隨著變化,但大方針並沒改變,仍是以股票為主,房產就看機緣。
有長期訂閱我的人知道我在2020.07、2020.10、2021.09每次各轉出8% ~ 10%的股票部位平衡一下資產。前兩次轉出股價跟現在比低不少,最近一次轉出則比現在高。若整體看,沒有平衡,把資金全放在股市會比有轉出好。但這邊就涉及到投資心理層面部分。讀者若投資股市年資有兩年,應該了解到投資很吃心理。當在股市的資金起伏到造成心理壓力太大時,平衡一下是好的做法。我們不需要一直追求最高報酬率,重點其實是有辦法長期投資。在投報率跟資產起伏大小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點是很重要的。目前我股票+現金+加密貨幣跟房產淨值比就是在2:1跟3:1之間浮動。
在人生不同階段資產配置會不同。若我現在是25~30歲,我會把買房產的時間延後,閒錢投資在股市跟加密貨幣。以我目前的情況,我覺得60%在股票,30%在房產,10%在加密貨幣是恰當的配置。另外一個我配置的主軸是若發生什麼事件收入中斷,可以不需要賣股,而擠得出1年以上的生活費,包含需付的房貸。這不一定是現金,也有時期是房屋淨值貸款額度,或是公司的周轉額度。另一點則是3年內會用到的錢就不放在股市,比如有規劃買房,或是小孩子學費。
今年才投資成長股的人多半會覺得沮喪,我一直建議把時間拉長看。我2015年開始用現在投資方法,前兩年績效很不理想,當時對股市的擔憂也是一堆。但覺得用的投資方法有道理,信心蠻強。後來2017到2020年成長率在50%+。投資是一輩子的事,1~2年都還算短期。堅持下去是會有好收穫的。這邊把我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會有幫助。